虚拟数字人能否替代真人主播?

借助AI技术风口,数字人虚拟主播正在急速升温。今年中秋、国庆期间,不少“数字人”主播悄悄上岗,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引得不少熬夜党深夜“非理智下单”。
元宇宙数字人,2023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会。
那么,真人主播是否会被替代?
虚拟主播火热登场
随着以AI技术引发的数字化浪潮,使用优质低成本的数字人虚拟主播进行直播带货,逐渐成为2023年直播行业火热的现象之一。
前不久,某头部MCN机构宣布加码数字人直播板块,各大主流短视频和电商平台也纷纷出台相关倡议、推出官方数字人,足见业内将AI融入直播电商场景的热情。
再比如,今年“6·18”期间,京东就推出了“言犀虚拟主播”产品,24小时直播。京东“6·18”战报显示,开门红开启10分钟,数字人直播间开播商家数较去年“双11”增幅近400%。
事实上,不只是在直播带货领域,虚拟数字人早已频繁出现在演唱会、景区等诸多场景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播账号近1.4亿,其中虚拟主播占比高达40%。从数字前台、培训讲师到带货主播、虚拟偶像,虚拟数字人化身各种角色,承担起真人主播曾担负的功能。
微信截图_20240219180933
日常化的妆发、古灵精怪的表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为“可甜可盐”类虚拟主播注入“灵魂”,她们在节目主持、采访中挑得起大梁,在娱乐互动、网络直播中秀得了网感。
如今,虚拟数字人和真人在外观上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了。相较于一些声音死板、肢体动作僵硬的低成本虚拟主播,“新数字人”结合深度学习、数字人渲染等技术,可以呈现出灵动逼真的交互表现,无论是口唇动作、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姿态,都像极了真人。甚至,一些升级版数字人主播还可以识别网友弹幕,实时精准回答问题,用多维的互动模拟出真人直播带货的效果。
成本只要几万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12012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21373亿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中国数字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亿元,其中身份型数字人约1747亿元占比达65%;服务型数字人约955亿元,占比达35%。
与传统主播相比,AI数字人的优势在于可以长时间进行不间断的直播。由于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规模的飞速增长,带来了人才短缺的并发症,尤其是主播的头部效应越来越严重。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直播人才缺口为800万人,这一数字预计在2025年将增至1941.5万人。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虚拟主播被视为填补角色的最佳选择。
与运营成本较高的传统真人主播相比,AI数字人虚拟主播不仅可以进行不间断的信息播报,轻松获取各个时间段零散的自然流量,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运营费用,而且人设更加安全稳定,有效避免了出走、负面新闻对品牌造成的风险。
目前,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的成熟,虚拟主播的成本极大程度地被压缩。如今虚拟主播的成本每年只需要几万,24小时无休地直播,并且还可以根据真人的形象进行克隆或者定制IP形象。
灵活性、规范度待改进
目前,虚拟数字人主播的发展仍在探索之中,不少问题亟需解决。尽管整体成本正逐步被控制下来,但要做到精致化、差异化仍需投入较高的成本。
另外,相较于真人主播,虚拟主播在互动性和灵活性上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就电商而言,不少商家表示,虚拟主播目前的转化率并不高,带货能力也远不如真人主播。“虚拟主播‘太假’,话术简陋、缺乏情感和个性化,很难吸引用户下单。”“以目前的技术,数字人肯定暂时无法代替李佳琦、小杨哥等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头部主播。”有被采访者表示。
更为重要的是,AIGC技术虽然助力虚拟主播加速进化,但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央视财经5月曾曝光一些直播间使用AI换脸技术,花费3.5万元就能购买一套实时换脸的模型,冒充知名明星进行直播带货,并适用于各大直播平台。有法律人士表示,使用AI换脸技术进行直播带货属于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已经构成欺诈。同时,也构成了对明星肖像权、隐私权的侵害。
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范中明确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及内容,参照本行为规范。”曾经鲜被政策关注的虚拟人,如今也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需要接受与真人主播同样的行为规范要求。
2023年5月9日,抖音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以后AIGC内容除了向用户显著标识外,还要使用统一的AIGC数据标准或元数据标准,便于其他内容平台进行识别,帮助其他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
微信截图_20240219180942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3D显示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单向展示的身份型虚拟人向双向交互的服务型虚拟人转变,推动虚拟人加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为消费市场和企业服务创造更大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前沿地带,法治是最可靠的轨道。作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虚拟人快速发展延伸出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需同步纳入考量。相关部门不妨紧跟创新需要,及时健全合规体系,让虚拟人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健康规范发展。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24-2025      版权所有:中国环保能源    黑ICP备2024031673号-1
服务邮箱:weilai@weilaijt.com      电话:029-83666586      服务时间9:00-18:30